本文目录一览:

礼部、大常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的区别,它们的职能如何区分

大理寺 是最高人民检察院 太常寺 是负责祭祀活动的 光禄寺 是管理伙食的 太仆寺 是养马的 鸿胪寺 是接待外宾的 国子监 是最高学府 钦天监 是天文馆兼印日历什么的 翰林院 是秘书处 大理寺,官署名。

清朝的鸿胪寺、光禄寺、太常寺、太仆寺和大理寺合称为“五寺”鸿胪寺,官署名,主官为鸿胪寺卿,主要掌管朝会仪节等。光禄寺,掌宗庙礼仪,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。太仆寺,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,为掌管车马之官。

光禄寺:掌宫廷宿卫及侍从,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,唐以后始专司膳,历代因之。太仆寺:掌舆马畜牧之事。太常寺:掌宗庙礼仪,清末废。宗正寺:明清改为宗人府,掌天子宗族事。

将原设之太常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并入礼部,礼部内部机构中添设承政、参议二厅,仪制、太常、光禄三司及礼器库、礼学馆。至宣统三年(1911)四月,清 *** 成立责任内阁。 五月,责任内阁颁布官制,设立制诰、铨叙等局,吏部遂撤。

鸿胪寺详细资料大全

1、鸿胪寺卿掌四夷朝贡、宴劳、给赐、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、中都祠庙、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,可以说是古代的外交官,相当于现代国务院办公室主任,四品官。

2、根据百度地图资料显示,鸿胪寺临沂市费县探沂镇王富村,遗址约在今西安城朱雀门内太阳庙门、报恩寺街一带。

3、鸿胪寺的词语解释是:官署名。注音是:ㄏㄨㄥ_ㄌㄨ_ㄙ_。拼音是:hónglúsì。结构是:鸿(左右结构)胪(左右结构)寺(上下结构)。

4、鸿胪寺主事的有:卿、少卿、丞、主簿。主官为鸿胪寺卿,鸿胪寺是正四品衙门。再说说礼部。礼部南北朝北周始设。隋唐为六部之一。历代相沿。长官为礼部尚书。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。

5、鸿胪的国语词典是:职官名。周置大行人之职,秦称为「典客」,北齐称为「鸿胪寺」。主掌朝贡庆吊的赞导相礼。鸿胪的国语词典是:职官名。周置大行人之职,秦称为「典客」,北齐称为「鸿胪寺」。

6、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:大理寺、太常寺、光禄寺、太仆寺、鸿胪寺、国子监、钦天监、翰林院、太医院、理藩院、宗人府、詹事府、内务府。

西汉的官制是怎么样的

1、汉朝录用官吏的征辟制度和举孝廉制度,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及其孑遗,开创了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文官治国制度,后来的东汉官制和三国官制都继承了西汉官制的特点。

2、有句话叫汉承秦制,汉朝初期的官制,大多都是沿袭了前朝原来的官制,中央 *** 的高级官吏,仍然以丞相,太尉,御史大夫为主, *** 成其为“三公”丞相仍和秦朝官吏的职能一样,统协百官,掌管国家内政。

3、【上卿】周代官制,天子及诸侯皆有卿,分上中下三等,最尊贵者谓“上卿”。【大将军)先秦、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。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,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。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。

4、百度百科:政治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,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,丞相管行政,是文官首长[150];太尉管军事,是武官首长[150];御史大夫掌监察,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[150]。

大鸿胪的引证解释

”。鸿胪寺的引证解释是:⒈官署名。参见“鸿_”。引《隋书·百官志中》:“鸿_寺,掌蕃客朝会,吉凶_祭,统典客、典寺、司仪等署令、丞。

指该官署官员。大鸿胪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。九卿之一。秦称典客,西汉景帝改名大行令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始改大鸿胪,秩中二千石。

引证解释⒈汉王侯、郡守府邸中所设的监狱。属大鸿胪。引《汉书·宣帝纪》:“曾孙虽在襁_,犹坐收_郡邸狱。”颜师古注:“如淳曰:‘谓诸郡邸置狱也。’据《汉旧仪》,郡邸狱治天下郡国上计者,属大鸿_。

引证解释⒈九寺大卿的简称。汉称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的长官为九寺大卿,以后各朝名称略有不同。亦以泛指显宦。

引证解释⒈鸿胪寺长官鸿胪寺正卿的省称。引明徐渭《寿王鸿胪序》:“有一人焉,以明经用,乃考命,亦输国子,亟就_,再得南鸿_正。

引证解释⒈指大鸿胪。参见“鸿_”。引汉扬雄《百官箴·大鸿胪箴》:“鸿臣司爵,敢告在_。”网络解释鸿臣hóngchénㄏㄨㄥ_ㄔㄣ_鸿臣指大鸿胪。汉扬雄《百官箴·大鸿胪箴》:“鸿臣司爵,敢告在_。